说起史湘云,很多人对她的印象就天真烂漫,不拘小节,仿佛是一缕可以自由行走的风。她不像黛玉那般敏感细腻,也不像宝钗那般端庄稳重,更不像王熙凤那般精明泼辣。 她一出场,书中对她的形容就是:“大笑大说”、“湘云虽系闺阁弱女,却素喜谈论”。迎春对她的评价就是:淘气、爱说话。连和她同住的宝钗也实在受不得她的聒噪,评价其为:话口袋子,疯湘云之话多。 “爱说话”就是湘云最大的性格特点,她行事大大咧咧,说话爽朗直率,是出了名的“开心果”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阳光的人,却命途多舛,出生不久父母双亡,由叔父和叔母抚养,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。她在史家做不得半点主,还常常做针线活做到三更天。 对此,很多人表示质疑:以湘云大大咧咧、受不得半点气的性格,宝玉使个眼色,她便气得要收拾东西回史家,怎么可能在史家默默受气? 况且,湘云诗词歌赋样样精通,还与南安太妃相熟,显然是被史家有意培养,甚至还可能经常带出去参与社交。而且,史家能为她择一门好亲事,不像迎春被贾赦拿去抵债,可见对她并非苛刻。加上湘云为人豁达乐观,怎么看都像是被史家娇宠养大的。 更加重要的是,全书中提及湘云在史家过得不好,均是出自薛宝钗和袭人之口,其他人并未提及半分。而在众多读者眼中,这两人的形象是工于心计、妄想嫁给宝玉的人。薛宝钗这么说,很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,所以,得出结论:薛宝钗的话全是胡诌。 如果是这样,那我们完全可以从史湘云的角度出发,去看看她在史家是否真的受宠。 书中第五回,湘云的判曲是: 襁褓中,父母叹双亡。纵居那绮罗丛,谁知娇养?幸生来,英豪阔大宽宏量,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。好一似,霁月光风耀玉堂,厮配得才貌仙郎,博得个地久天长,准折得幼儿时坎坷形状。终久是云散高唐,水涸湘江。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,何必枉悲伤! 从“襁褓中,父母双双叹亡。纵居那绮罗丛,谁知娇养”“准折得幼儿时坎坷形状”就可以看出湘云幼时过得并不顺遂,甚至多坎坷磨难。叔叔史鼐虽仍袭保龄候,不久后还迁委外省大员,但到底不比当年。 薛家和贾家逐渐没落,同气连枝的史家又能强多少?护官符中写史家:阿房宫,三百里,住不下金陵一个史。后面备注:房分共十八。都中现住者十房,原籍现居八房。 史家是世家大族,人口众多,支出也十分庞大。贾家的旁支基本都是靠主支供养,史家想必也是如此。再加上官场应酬和经济管理不善,入不敷出的事可能常有。 宝钗和湘云情如亲生姐妹,湘云就曾对袭人说:“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……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,就是没了父母,也是无妨碍的。”说完她的眼圈就红了,她哭的既是自己死去的父母,也有一路成长所经历的磨难,竟没有一个可以依靠倾诉的人。 大观园是一众女儿和宝玉的人间天堂,湘云也沉迷于此,不用想任何烦心事,整日和姐妹们作诗、玩闹。所以,当史家打发人来接她时,她眼泪汪汪,不舍离别,但又顾忌着家人,怕被训斥,连哭都不敢哭。 如果湘云的家人真的对她很好,那和亲朋好友告别时,怎么不敢表现的十分委屈呢? 而这时作者对宝钗的描写就是:宝钗心内明白,他家人若回去告诉了他婶娘,待他家去又恐受气,因此倒催她走了。 如果宝钗对袭人说的关于湘云的种种皆是胡诌,那么作者大可不必多此一举,特意描写宝钗的心理活动。由此可见,湘云在史家确实不受宠。 此时,或许有人会问:若湘云真的不受宠,那她为何会拥有如此乐观豁达的性格呢?毕竟,通常不受宠的孩子,往往会像迎春、惜春、贾环、贾兰那样,表现出懦弱、孤僻、敏感的特质。如若史家真的不宠她,为什么不像迎春那样用来与家族联姻? 湘云清朗开阔的原因有二,其一是“幸生来,英豪阔大宽宏量,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”,因为在襁褓中父母离世,所以对父母的逝去并没有实感,而她天性豁达,从不钻牛角尖,也不过度沉溺于过去的悲伤。她自己跟黛玉说过:“……我也和你一样,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……”。 其二就是她幼年应该是养在贾母膝下的,三十二回有提到,袭人原先是被贾母派去照顾湘云的,后面史家太太没了,湘云回去一趟,袭人就被派给了宝玉。只有贾母特别宠爱的孙辈才会派自己身边的贴身大丫鬟去照顾,宝玉是如此,黛玉亦是如此。所以,湘云在荣国府度过了一段很快乐的幼年时光。 后面,湘云才被接回史家。她的婶娘对湘云秉持 “散而不养” 的态度,既无刻意苛待之举,也未给予温情关怀,频繁带着外出参与社交的目的也是想为其择一门家世相当的婚事。为其寻一门良婿,不仅面子上过得去,也对得起湘云死去的父母。若是同贾赦一般,推女儿于火坑,才会被人贻笑大方。 其实,湘云也是敏感的,但她很少表现出来,很少把自己置于自怜自艾的境地。她曾经对宝琴说,在老太太和太太屋里只管吃喝玩笑,若太太不在,就不要去,太太屋里多是心坏的。她并不像她表面表现的那么大大咧咧,谁对她好,谁对她坏,她一清二楚。 她跟黛玉说:“……只你我竟我许多不遂心的事”。然而,她却能坦然处之。她深知 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,世间事难以尽善尽美,故而从不抱怨。在她心中,叔婶对自己有养育之恩,这一点始终铭记。 湘云是个珍视当下的人,宝钗亦是如此,或许正因这份对生活相似的态度,让二人得以成为知己。记得宝钗曾劝宝玉专注于仕途经济,而湘云同样也曾这般劝过宝玉。 从湘云的诗作中,更能领略她的人生态度。一句“也宜墙角也宜盆”,道尽了她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。无论置身墙角一隅,还是安于花盆之中,她都能坦然处之,不抱怨环境优劣,顺势而为,展现出一种对生活不强求、不执拗的从容。 “秋光荏苒休辜负,相对原宜惜寸阴”,则流露出她对时光的珍视。秋光短暂,转瞬即逝,她深知应当把握当下,莫让美好时光白白流逝,与眼前人共度的每一刻,都值得用心珍惜,体现出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热忱。 史湘云在史家虽未得宠溺,却凭借乐观豁达的天性,在困境中寻得生活的乐趣。她的人生即使命运多舛,她依然以自己的方式,诠释了在不完美的生活中,乐观前行、珍惜当下的人生哲学。正是因为如此,湘云才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。
|
半夏书友会: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,也是一家MCN机构
我们的愿景: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,欢迎一起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