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勘破三春景不长,缁衣顿改昔年妆。可怜绣户侯门女,独卧青灯古佛旁。”这是贾府四春之惜春的判词。“绣户侯门女”“青灯古佛旁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 惜春入佛门,与她的身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父亲沉迷炼丹,哥哥嫂子对她不闻不问,寄居荣国府,使得惜春的性子从小就比姐妹们冷淡许多。惜春入佛门,据她自己说是“‘不作狠心人,难得自了汉’。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,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”,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,为了得到清净,但是,即使她最后入了佛门,真的能如愿吗?答案是——不能。 一、内部腐朽 《红楼梦》中,对佛堂和寺庙的描写比较多,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铁槛寺和馒头庵。 第十五回中这样写道:“原来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,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,独有凤姐嫌不方便,因而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,腾出两问房子来作下处。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寺,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,就起了这个浑号,离铁槛寺不远。”寺庙本是清净之地,但时则藏污纳垢、污浊不堪,内部早已腐朽。 代表人物之一——智能儿。书中描写智能集中在第七回、第十五回和第十六回。 第七回是智能儿第一次出场,她与惜春一处玩耍,惜春一句玩笑话“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,我明儿也要剃了头跟他作姑子去呢”,第一次流露出想要入佛门的念头。 到了第十五、十六回,明写智能儿与秦钟苟合,智能儿半推半就,并不坚决拒绝,她的欲拒还迎,很像是已经有类似经验的样子。这里虽未明写,但大约已暗含这样的意思。更有“馒头庵”之“馒头”,更让人有了另外一层遐想。 另外,从智能儿向秦钟的述说“你想怎样?除非等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,才依你”来看,将馒头庵称为“牢坑”,更从侧面体现了寺庙内部的腐烂。然而,智能儿最终也没有如愿与秦钟私奔,脱离“牢坑”只是一个美好的、已经破灭的愿望。后期智能儿也没有再出现,结局想必比较悲惨。 代表人物之二——智通。她主要在第七十八回出场。 此时是八月十五,智通来贾府送供尖,正值贾府查抄大观园之后,芳官等人寻死觅活,只愿剪掉头发去做尼姑。于是,智通暗自思忖,“听得此信,巴不得又拐两个女孩子去做活使唤”。听说有想要入佛门的女孩子,第一反应不是劝解,也不是宣扬佛法,给女孩们提供一个清净之地潜心修佛,而是拐带,将她们当作粗使丫头使唤。芳官入佛门,或许初衷也是寻个清净,但进入馒头庵,绝对不可能达到目的,而是跳入了另一个火坑,她之后的遭遇一定不会比在贾府好。 智能儿、智通,算是比较年轻的尼姑的代表。那么,年老一辈的尼姑如何呢? 此时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——静虚。静虚是智能儿的师父,书中对她的描写集中在第十五回。彼时秦可卿去世,停灵铁槛寺。趁着凤姐休息的空隙,静虚一边奉承,一边引诱凤姐插手张金哥、守备公子、李衙内的定亲风波。凤姐一开始不允,静虚老尼便采用了激将法,凤姐应允,最终导致了张金哥自缢、守备之子投河自尽的悲剧,而静虚老尼则趁此大赚一笔。 出家之人,本应慈悲为怀,但静虚作为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尼姑,所作之事却是唯利是图,为了利益不择手段。更讽刺的是,“静虚”实则既不“静”,也不“虚”,完全与此二字背道而驰。后期凤姐也做了很多类似的事,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静虚牵头,但开了这个先例,恐怕静虚之后打听到这样的事情也会找凤姐,借此大捞几笔。 不论是有经验的年老尼姑,还是年轻的尼姑,所想、所做皆不是精修佛法、清净修道,而是为了自己的欲望、利益,蝇营狗苟,到处钻营。 一个小小的馒头庵,就如此藏污纳垢。其他寺庙中的腌臜事,可见一斑,恐怕也不会少。 这里只举一例——葫芦庙的小沙弥,在寺庙待了几年,虽然后来还了俗,但也应有慈悲之心,他却为了利益放任香菱落入薛蟠之手,促成了香菱的悲剧命运。即使是不相干的女孩子,也该有恻隐之心,更何况香菱是他所认识的甄士隐之女,他却“乱判葫芦案”,几句话就决定了他人的命运。 如果惜春也入了佛门,即使她可以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但想必也不会完全如意。更何况,后期贾府衰败,更有抄家之难,到时树倒猢狲散,惜春没有依靠,无人保护,想要“举世皆浊我独清”,恐怕很难如愿。 二、外部干扰 不只是寺庙内部藏污纳垢,还有来自外部的干扰。同样以贾府的家庙铁槛寺为例,元春被封贵妃后有了省亲的机会,贾府采买和尚、道士,他们在省亲之后被送到家庙铁槛寺,这些人需要一个管理者,这个人就是贾芹。 贾芹为了得到这个差事,费了好一番功夫奉承凤姐,而到了这个差事之后,后期对他的直接描写比较少,一直到了第五十三回才写道,贾珍分发过年的物品,贾芹来领,被贾珍一顿训斥“你还支吾我。你在家庙里干的事,打谅我不知道呢。你到了那里自然是爷了,没人敢违拗你。你手里又有了钱,离着我们又远,你就为王称霸起来,夜夜招聚匪类赌钱,养老婆小子。这会子花的这个形象,你还敢领东西来?领不成东西,领一顿驮水棍去才罢。等过了年,我必和你琏二叔说,换回你来”。 贾珍之语,与省亲隔着数十回,此时读者才会恍然大悟,原来这些荒唐之事竟会一直发生在寺庙这种清净之地。在家庙中,所谓“天高皇帝远”,贾芹作为最高管理者,自然说一不二。他的一言一行,对寺庙中所有人都会产生巨大影响,使得寺庙的风气败坏,一发不可收拾。贾珍并非不知,他对寺庙中发生的罪恶不闻不问,听之任之,这是因为宁国府本身也好不了哪里去,龌龊之事甚至更多。 即使寺庙内部是干净的,有了外部干扰,也会受到很大影响。更何况寺庙内部本身就藏污纳垢,再加上外部干扰,自然是雪上加霜。 寺庙其实并不是个例,再看“佛道”之另一方面——道。宝玉的寄名干娘马道婆,在贾府大捞银子,连赵姨娘也不放过,还为了捞到更多的好处,做小鬼坑害凤姐和宝玉,完全将出家人的慈悲抛之脑后。 清虚观的张道士,是国公爷的替身,按说身份已经是比较高的,但他做的事,不是奉承贾母,说宝玉长得像国公爷,就是给宝玉说亲事,完全不像是个脱离红尘的出家之人,他的封号“大幻仙人”“终了真人”完全名不副实。第八十回中出现的王道士,实则是个卖假药的,诨名“王一贴”。宝玉为香菱之事向他讨要“疗妒汤”,他竟直说自己的药本来就是假药……怪不得宝玉经常“毁僧谤道”,还是有道理的。 惜春出家,从她的判词来看是必然的。在贾府大厦倾倒之前,惜春进入寺庙修行还算是有保障的,多少会顾念到她贾府小姐的身份。但贾府本就摇摇欲坠,一旦倾覆,拜高踩低之事不会少。惜春的结局,想来是不会得到清净的,真是可悲可叹。 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大环境,这样的局面是必然的。上至官场,下至民间,如果大多数人都是追名逐利、拜高踩低之人,那么就会逐渐侵蚀仅有的一些清净之地,直至一片净土也无。所谓“千红一哭,万艳同悲”,本就无法避免。
|
半夏书友会: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,也是一家MCN机构
我们的愿景: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,欢迎一起学习